加密 VC 们在谈论些什么?Hash Global 创始人的十大投资偏好

2024-04-19 09:52 0 比特币

作者:KK,Hash Global创始人 来源:X,@longwinsk

上周香港Web3大会期间和很多项目创始人和业内朋友做了交流,总结十点想法如下。近期听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先生对中美AI领域投资机会差异的看法,也有共鸣。推荐大家去听下小宇宙里张小珺的那期播客。

1. 我们继续专注看华人团队,这是我们有一定积累和认知,且投资后能发挥一点力量的地方。

我们观察到Web3华人创业团队获得的系统性帮助要远远小于Web2和Web1的创业团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RPC猫友会这个Web3华人创业者俱乐部努力做起来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利益所在。

我们希望猫友会是一个可沉淀关系,创造链接,交换信息和资源的地方。它会是一个开放的资源网络。无论我们是否做了投资,用开放的方式服务好项目方和创业团队,VC自然能找到价值。我们也很欢迎其他VC同行加入,共同服务,建设和使用这个网络。

2. 我们只投资我们认为有长期价值的项目(我们当然会看错或看漏)。

一个项目是否有价值,每个人的心里其实大致是清楚的。这和项目是Web3,还是Web2,Web1,Web0没有关系。比特币,以太坊,Solana,甚至狗狗币等有价值,这和是否是Web3无关,只不过传统投资人需要时间去理解这些新型资产并研究全新的价值评估方法而已。

项目启动和发展有时可以用Web3特有的方式,但长期应该有实际的收入/利润或者价值的落脚点,要有正向经济效应。项目启动可以旁氏,但不能旁氏启动后,就永远停留在了旁氏,成了旁氏本身。当初Web2里有滴滴和快的的烧钱大战,Web1的人也看不懂,但最后滴滴也一定要回答怎么实现收入的问题。Web3里,这个收入有时是落在协议和社区层面的。

共识的确也是一种价值,比如说meme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播,当然有价值。生物基因也是靠着人类这样的载体在复制和传播,难道DNA没有价值吗?没有DNA,就没有人类这样的伟大生物体出现。Web3技术可以第一次帮助meme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实现价值。但项目方不能打着共识和meme的旗号去坐庄或者传销,初心和方法变质了,结果当然不同。

3. 在认知的基础上和范围内,尽量多领投,同时往前走一点,做些孵化。我们尤其关注应用层面的项目,因为在我们看来,Web3技术已经足以支撑一些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了。

有些应用只有在中国的互联网土壤上才能成长起来。我们已经看到Web3的数据模式和价值实现在中国和亚洲市场上的萌芽,这在美国看不到。我们认为在应用层,中国的项目团队及市场机会要好很多。

星巴克已经停止了Odyssey项目,Blackbird项目在做了纽约13家餐厅会员体系后就能够在美国融资2500万美元。而我们在中国和亚洲看到了几个比美国更有希望的领域:1)新的数据分发和数据价值实现方式;2)新型广告投放模式;3)能有效改变创作者经济分配现状的应用。这些领域的创新项目服务的是海量级的Web2互联网用户。

4. 我们寻找致力于积累沉淀私域流量数据和价值实现的各类项目,比如说各类俱乐部的管理和由此带来的各种新型商业模式。我们认为Web3技术通过这些项目可以最快实现mass adoption。这不是未来,这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私域流量里的数据和链上数据,以及分布式存储设施上的数据是传统互联网巨头或者AI巨头无法垄断和有效获得的数据,Web3技术可以在这些领域和AI技术很好地配合起来。我们去年初就说,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给Web3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生产力的泵”。Web3数据的价值可以更好地被AI应用使用起来,从而更好地实现Web3的价值闭环。

我们在今年初跟我们的投资人的报告里写到:我们看到AI和Web3技术的快速融合。我们正在迎来个人互联网时代,我们所说的“个人互联网”有两层含义:

:a. 各类AI助手加持的千人千面的互联网;b. 数据所有权回归个人。这个个人互联网需要两大技术做支撑:AI和Web3,缺一不可。

5. 我们看好依托于香港和大湾区的供应链,有清晰商业模式,最终能看到实际业务收入的DePin类项目。但这类项目目前其实并不多。一些项目在我们看来,只是把Web3当作了融资题材或者快速赚钱的法门。Web3的tokenomics往往可以锦上添花,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解决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Hellium等除外)。我们喜欢能回答收入来自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项目。一些团队感觉一开始是琢磨的,做着做着就只想发币了。

其实我们不太喜欢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这个词,我们更喜欢说物联网3.0。对概念更好的把握,其实会影响我们寻找项目的框架和方法论。在我们看来很多有价值的项目,既不一定是“infrastructure”,一开始也不“decentralized”。尤其是强调“physical”,更加没有意义。反而是IOT+Web3.0的物联网3.0,能更好地概括我们在寻找的项目。

我们复盘时发现,我们投的DePin项目要比我们去年预期的少得多。其实近期我们领投了两个DePin项目,一个会在日本市场起步,一个是遛狗的。这两个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有扎实的收入,甚至是利润。

6. 很多Web3项目和meme币一样,在社区推广方面,社区KOL比VC的力量更大,我们鼓励项目方和KOL们多合作。与其再拿VC的钱,可能做一轮KOL的融资更好。这也是Web3的一个特点。

7. 美国多基础设施和协议类项目,都很棒。但这可能并不是我们的机会,估值往往也比较高。我们也不擅长party round这样的融资模式。我们还是得从自身有限的能力出发去做投资。

8. 亚洲多“铭文”和“土狗”类项目,有不少有炒作和坐庄之嫌。我们需要远离噪音,尤其是那些只单纯强调“共识”,武当梯云纵般的项目。

我们不否认铭文是很伟大的创新,就像ICO时期的发币一样。大家当时都觉得很振奋,很make sense,但只有极个别有实际价值支撑的项目活到了现在。Web3不能只停留在不断地发新项目和新资产上。基础的价值逻辑还是要遵守和寻找。网络资产的互相质押和各种restaking,做一层可能就好,反复套会不会有传统金融世界里的MBS和CDS的味道?雷曼的银行家们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卖的房地产是谁在住着了。电影《大空头》可以去看看。

资产价格的上涨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和被应用的机会,但我们是否需要问,不断的套娃和叠加的“安全输出”到底创造了多少新增价值,又带来了多少新的系统性风险?

9. 发资产是Web3技术赋予Web3创业项目的利器,但我们希望看到背后有可行的商业逻辑做支撑。

一些项目通过大量发行资产,聚集资金和关注度,再吸引交易所完成上币,再把前面的“资金债”“还”掉,这是Web3特有的模式。但这个资本游戏可能有内在风险,如果做不成Web2的滴滴,就成了割二级市场散户韭菜的项目。交易所可能过段时间就会摒弃这类项目,因为这注定会伤害交易所最宝贵的资产-用户。继续采取这类发展模式的项目,可能做到一半,发现后面的路被堵住了,前面的“债”也就没法还了,那怎么办?价值实现还是要靠项目本身,不能靠二级市场价格。

10. 我们需要努力走在交易所“喜好”的前面,而不是“to 交易所”。交易所喜欢什么项目,就投什么项目,可能长期无法实现alpha,也失去了我们做VC工作的本质。交易所归根结底,还是希望看到真正有价值的项目通过上市能得到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给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带来回报。只有这样,Web3的价值闭环才能实现,Web3“使用权”的资本价值才能最终超过Web2的“所有权”价值。

我们当然非常希望投的项目能够得到交易所的认可,从而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但我们需要努力按照自己的价值逻辑去投资,而不是揣摩交易所的口味做,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Web3最牛的地方在于把“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完成了“平权”,但这也带来了更多的杂音,泡沫,甚至有时是丑陋。目前全球监管还没有跟上,所以整个市场的波动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很大。目前已经有资金流入速度跟不上资产发行速度的迹象出现了。

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