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Libra2.0与数字美元
姚前: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美股多次熔断,原油期货价格跌至-37.63美元。许多想不到或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变成了可能。在数字货币领域,也有两件事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数字美元在美国2.2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初稿中乍现身影,虽一闪而过,但意味深长。二是Libra2.0白皮书公布,其姿态之谦卑,耐人寻味。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可联系起来仔细琢磨,却大有深意。
一、Libra2.0对Libra1.0的改进
与Libra1.0相比,Libra2.0的愿景没有变,依然是建立一个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但措辞上出现微妙变化。不再提“无国界的货币”,而是用了“全球支付系统”提法。主要技术思路亦没有变,包括设计和使用Move语言、使用拜占庭容错(BFT)共识机制、采用和迭代改善已广泛使用的区块链数据结构,但突出了安全上的考量。一是对智能合约实施适当审查和风险控制,只有协会批准和发布的智能合约,才能与Libra支付系统直接交互;二是对潜在验证者进行尽职调查,利用关键代码分离、共识算法测试、升级策略管理、阻击攻击等手段,确保系统安全;三是删除Libra1.0“遵循匿名原则,允许用户持有一个或多个与他们真实身份无关的地址”的表述,支持隐私保护的同时强调要增强区块链上的隐私合规性。Libra2.0最主要的变化是从三个方面对Libra1.0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一)定位为结算币,避免挑战货币主权
Libra1.0白皮书公开后,政府部门的第一反应是,担忧Libra1.0对货币主权构成挑战。Libra1.0与特别提款权类似,可视为超主权货币,理论上具备支付工具、计价尺度、价值储藏等各项货币功能。而Libra2.0主动“降格”,强调Libra是支付系统,对法定货币只是“帮忙”,不是替代。
1.弱化了Libra计价尺度功能。Libra2.0将Libra分为两类:一是单货币Libra,与单个法定货币1:1锚定;二是多货币Libra,通过智能合约按固定权重以多种单货币Libra为抵押而生成。前者用于国内交易,以本国货币计价,不具有计价功能,相当于本国货币的“影子货币”。后者仅用于跨境交易,避免对货币主权产生挑战。这就是Libra2.0白皮书所谓的“通过扩展法定货币的功能来支持全球跨境交易”的涵义。
2.弱化了Libra价值储藏功能。Libra1.0提出储备资产收益用于支付系统成本、确保交易的低费、分红给生态系统启动初期投资者,但Libra用户享受不到资产收益。Libra2.0的持有者同样不能得到回报,不仅包括普通用户,还包括初期投资者。经功能弱化,Libra2.0“蜕化”成了简单的支付工具,呼应白皮书开篇的“全球支付系统”定位。
(二)参照货币基金管理,应对可能挤兑风险
笔者曾撰文指出Libra1.0的挤兑风险:“Libra 发行后筹集的储备资产将投资于一篮子货币和债券,它在很大程度可视为既可交易,又可用于支付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尤为关键的是,Libra白皮书仅规定了储备资产投资收益的分配:归初始会员所有,普通持有者不能享受这一收益,但没有规定如果储备资产投资亏损了,由谁来填补和兜底,普通持有者的权益如何保障?甚至白皮书没有明确规定客户赎回资金的具体程序和相应价格,应对极端情况下用户‘挤兑’的机制和措施也不明确”,并建议“可参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不断改进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模式,对Libra进行监管”,提出4点具体监管建议。Libra2.0关注到了Libra1.0存在的挤兑风险,增加了很大篇幅阐述如何避免Libra挤兑。应对思路和机制与货币市场基金基本一致。
1.降低Libra储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敞口。要求至少80%储备资产配置于短期政府证券,剩余期限不超过3个月,且这些政府证券由信用风险非常低的主权国家发行,可在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交易。剩下20%储备资产以现金形式持有,隔夜资金则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2.加强信息披露,提升Libra价值的透明度。单货币Libra与法定货币1:1兑付,更像是固定货币市场基金净值法(constant NAV),即固定面额为1,而真实价值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赎回存在很强的负外部性。Libra储备资产贬值时,先获知信息而提前赎回的投资者可以1:1赎回Libra,反应慢的投资者则承担全部损失。谁跑的慢,谁就承担损失。基于这样的预期,只要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必然争先恐后赎回Libra。为降低这一市场敏感性,需要提高储备资产的透明度。因此Libra2.0提出对储备资产进行定期审计,审计结果公开,并每日在网站上公布储备资产构成和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