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牛市而战,区块链的圣杯与咕噜的奇迹
在经济系统中,金融系统是核心,而银行系统则是金融系统的核心。银行系统是核心的核心。信用是银行这种系统的副产品,说白了货币本身不具有信用的属性,而是银行系统派生出来的,具体通过不断的记账信用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华尔街永不眠。
通常货币是被认为是一种商品,其实这是一种美丽的错误,货币其实是一种负债,一种记账。
纸币作为信用货币能够替代本身具有较高价值的黄金和其他贵金属,银行能够吸收短期存款并将其转换成长期风险投资,这两个理念都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逐渐成为民众的共识的。这两个观念的共识至今也比火热的区块链共识坚固,牢不可破,当然区块链共识已经兵临城下。
现代纸币美元、人民币等只是信用一种表征,本身不具有信用。纸币背后的央行记账才是货币的本质。实际上货币的本质可以看成是一种债,一种信用的记录。
如果这么来看的话,那么比特币的确是一项不得了的发明。比特币天生就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的信用自由流动,不需要第三方等机构、任何人,甚至是政府背书。因为你的交易记录就在那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曝光在大众的视线中。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信用是货币的算法密码,信用在记账中生成,为什么是记账,因为,账和钱都是依托于交易产生的。交易意愿在交易动作之前,频繁的交易动作才会诞生一般等价商品来提高交易动作的效率。
所以先有信用记账,后有钱。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账即交易共识的固化,原始时代,
回过头来看,记账在历史上是被低估的了,大概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低估比特币的威力的原因,因为比特币是一个信用单位,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信息高速互通后全球建立的信息实时验证体系,这种账本信息无法作假,无法删除,无法更改。他直接提供了一种无需背书的绝对信用,这是显著不同于人类过往自发形成的低技术社会在时时刻刻信息受阻的情况下所需要任何第三方背书的信用。
如果我们分析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其它的事情会比记账这个需求更有可能促进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记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最早的形象文字之一。这种文字我们今天还在使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他著名的著作《论中国》这本书里不无羡慕地谈到,今天中国人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中国人依然在从古典书籍中吸取养分,中国的书写体系早在商代就已经成型。
当司马迁用50多万字记录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的同时,远在中东的犹太人也用了同等的篇幅书写了他们的上帝。与中国《史记》由一个人写出来的不同的是,《圣经》而是由多个人写成的。其中包括《旧约》和《新约》。
如果说文字、语言是我们人类记录自然,记账人生,记账宗教、记账文明等事物的工具,那么区块链就是我们保存并记录以上这些事物的一个账本。
比特币的核心机理,也就是它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就是一个记账的游戏。在比特币节点里任何人都可以争取记账权,谁先解决一道数学题谁就先记账。这种数学题有个特点――解起来很难,验证很容易。
大规模交易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而大规模交易本身,需要固化共识,账本本
事就是共识的固化。
全球化的比特币,就是账本的全球化,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证明了我们过去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很多事情没有记录在账本上,才深层次的暴漏出来了,比特币也是危机之后诞生的,是危机的一个副产品,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可是,就这个副产品,现在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世界,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到底。
未来区块链的机构方向是通过智能合约解决银行的运行,目前虽然钢铁侠已经在打算移民火星了,但在面对货币和银行运作这种世俗的挑战时显得苍白无力。长期以来,历次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及破坏性都在增加,从未减退。2008年10月,危机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各国的中央政府接过了全球银行体系的烂摊子,以国力承担了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债务。如果仅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全球的银行体系的规模并没有变小。虽然雷曼破产了,但是银行却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