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组建加密团队,这次Visa真的出手了

2020-03-04 12:08 0 比特币

秘密组建加密团队,这次Visa真的出手了  摘要:今天,共享财经记者获悉,美国支付巨头Visa正在秘密组建加密团队。Cointelegraph今天的报道就称,Visa于近日发布了一条其位于旧金山的招聘软件公司SmartRecruiters的职位空缺启事,该职位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相关。

  今天,共享财经记者获悉,美国支付巨头Visa正在秘密组建加密团队。

Cointelegraph今天的报道就称,Visa于近日发布了一条其位于旧金山的招聘软件公司SmartRecruiters的职位空缺启事,该职位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相关。  Cointelegraph今天的报道就称,Visa于近日发布了一条其位于旧金山的招聘软件公司SmartRecruiters的职位空缺启事,该职位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相关。

  此前一直有报道称,Visa准备在今年一季度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数字身份识别系统,系统名为Visa B2B Connect。

  而实际上,Visa B2B Connect早在3年前就被宣布正式试点。

  2016年10月,Visa首次宣布Visa B2B Connect是一个跨国界的银行进行支付和结算资金平台,VisaB2B Connect旨在通过提供明确的成本、改进的交付时间和对交易流程的可见性来提高国际企业对企业的支付方式。

  Visa当时还表示,该平台将减少银行及其企业客户发送和接收业务支付所需的投资和资源。

  如今,将近3年时间过去了,这次Visa是要真的出手了。

  实际上,过去几年,Visa一直在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跨境结算的创新路径。

  2016年3月2日,Visa在官网发布了一份招聘通告,称需要软件工程师,其任务是:设计和开发安全、高效和可延展性的区块链网络和小型服务。

  2017年,Visa完成了B2B Connect项目的正式推出阶段,合作方包括美国商业银行,韩国新韩银行,菲律宾联合银行以及新加坡联合海外银行等。

  Visa B2B Connect的企业区块链平台允许企业间跨境支付,2018年,Visa与IBM合作,开始整合后开发HyperledgerFabric框架。

  2018年9月,泰国市值最大的银行Kasikornbank成为该国首家使用Visa区块链平台进行跨境支付试点的金融机构。

  在2018年10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Visa表示,将超分类帐的功能纳入Visa的核心资产,将有助于改善和促进可扩展许可网络上的金融交易,以确保“无摩擦的跨境支付体验,具有最大程度的安全性、信任和透明度”。

  IBM区块链服务总经理Jason Kelley当时则补充说:“如今,IBM区块链平台和Hyperledger技术正在提供真正的商业价值,B2B Connect是迄今为止区块链如何改变支付方式的最有力的例子之一。”

  共享财经记者了解到,Visa B2B Connect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该服务将参与者的信息(包括账号和其他敏感数据)标记为唯一标识符,以方便更快速的交易,减少欺诈。

  从根本上说,通过B2B Connect发送的跨境企业交易,是直接从原产地银行处理到受益人银行的接收方的,减少了中间商,大大节约了企业成本。

  简言之,Visa B2B Connect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以安全地处理跨境支付。

  Visa Business Solutions的全球主管KevinPhalen表示,该系统将有助于追踪欺诈行为:

  “B2B Connect的数字身份大大减少了今天可能存在的支票,ACH和电汇的欺诈机会,同时也帮助公司保持自身合规以成为受监管的金融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到2020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面对这一大金矿,觊觎者众多。

  在过去几十年里,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跨境支付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现在,该组织在利用区块链超级账本简化各地银行往来账务,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降低成本。

  2018年9月,蓝色巨头IBM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新支付系统Blockchain World Wire(BWW),大大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

  以IBM为代表的一方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彻底改变传统跨境支付方式,以SWIFT为代表的国际银行组织希望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现行体制,Visa岂能一味坐视。

  根据路透社2018年底的报道,Visa正在收购大型加密货币公司Ripple的合作伙伴。据报道,通过收购Ripple的国际支付公司Earthport,Visa打算将Ripple的协议整合到公司现有的支付网络中,以促进跨境交易的顺利进行。

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