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全球招募试验者,大脑芯片进入实用临界点?
4月2日,伊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在其X平台官宣,正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四肢瘫痪患者参与其名为“PRIME”的临床试验。试验核心在于测试其大脑植入芯片,让使用者仅凭思想即可控制计算机、智能手机,甚至未来的轮椅设备。这项曾被视作“未来主义幻想”的脑机接口技术,似乎正在真正向实用层面靠近。
而在这条消息发布之前,Neuralink 的首位患者——Noland Arbaugh 已用实际体验向大众展示,这块仅指甲大小的芯片,或许真的能“改变人类交互范式”。
从硅谷实验室走向真实人体
Neuralink 自创立之初就备受关注,不仅因其颇具“赛博朋克”色彩的愿景,还因它背后的大股东——马斯克本人。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目标是开发“脑机接口”技术,即通过特定硬件将人类大脑神经活动直接与计算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意念操控”。过去几年,Neuralink 一直致力于研发软性、微型化的大脑植入芯片,并通过机器人手术技术实现精密植入。
2024年1月,该公司宣布,第一位人体植入者成功完成手术。时隔不到三个月,Neuralink 正式开启第二阶段:面向全球范围招募更多参与者。
根据官方发布的内容,符合条件者需为“无法使用四肢者”,包括脊髓损伤、渐冻症(ALS)等原因造成的瘫痪患者。项目将耗时约六年,期间将持续收集使用反馈与神经数据,评估芯片在现实场景下的应用可行性。
思想控制电脑:梦想照进现实
Neuralink的芯片目前主要功能在于捕捉脑电活动,转译为可供计算机识别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个设备的最大用途就是——用意念“动手指”操作电脑。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类实现“脑控设备”。在此之前,已有多个实验室和机构尝试非侵入式脑电波控制,如通过帽式装置操作机械臂、打字机等。但 Neuralink 的不同在于:它直接将植入物安置在大脑皮层,信号更稳定、响应更快、解码更精准,而且通过自主研发的植入机器人,实现手术的自动化和安全化。
首位受试者 Noland Arbaugh 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曾因车祸导致四肢瘫痪,生活一度陷入绝望。而现在,他可以仅凭思维控制鼠标、下棋、上网冲浪,甚至开始用大脑芯片进行演讲稿写作。他在X平台写道:“这项技术给我带来了希望与目标。我能感受到,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根据 Arbaugh 的说法,他每天使用该芯片超过10小时,目前尚未出现身体或心理层面的副作用。他甚至透露,Neuralink 的研究团队正在尝试将脑控功能延伸至轮椅操作系统。他补充:“我不会用它,除非它近乎完美。安全才是第一位。”
超越医疗,走向“人类升级”?
在技术演示之外,马斯克本人对 Neuralink 的构想远不止“瘫痪者助手”这么简单。他曾公开表示,Neuralink 的终极愿景是帮助人类“超越生物极限”,与AI进行对等对话。
在他的设想中,人类与AI之间的“带宽差距”是制约智能时代的最大瓶颈。Neuralink 所做的,是打通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通道,将人类的思想输出从每分钟几十字节的手指操作,提升至每秒兆级的数据流。
马斯克多次提到的关键词是“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他甚至用“赋予人类超能力”来形容该项目的未来目标。
这自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人脑是否该被“改造”?植入科技是否会引发伦理困境?技术不平等是否会演变成阶层鸿沟?
批评者认为,尽管当前Neuralink聚焦的是医疗领域,但其商业和愿景逻辑中透露出的“人机融合”倾向,值得高度关注和反思。
脑机接口竞赛,Neuralink只是先锋
值得注意的是,Neuralink并非这一领域的唯一玩家。
在全球范围内,包括 Synchron(已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展开临床)、Precision Neuroscience(由Neuralink前联合创始人创立)、以及Facebook母公司Meta支持的 CTRL-Labs 等,都在积极推进脑机技术。
不同公司路线各异:有的选择侵入式植入(如Neuralink、Synchron),有的则采用非侵入式方式,试图以更低风险进入消费电子领域。
而“脑控设备”背后的市场潜力也不容忽视。据 Grand View Research 预计,全球脑机接口市场到2030年将达到近50亿美元规模,医疗、军事、游戏、残障辅助将是主要应用方向。
Neuralink 在硬件集成度、信号传输带宽、手术自动化等维度取得突破,确实让其在同类项目中保持领先。此次全球招募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标志,也意味着——Neuralink开始真正面对公众市场的检验。
未来还没有来,但它已经在路上”
对于普通人来说,脑机接口或许还很遥远,但我们已然置身其中。
AI图像刷屏、meme币因社交头像而飙升、NFT凭借社群叙事逆袭……每一个“数字人类行为”的样本都在预演一个现实: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不再是外设与内核的区别,而是融合与共生的演进。
Neuralink 正在尝试突破的是这层边界。它既是工具,也是信号,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类对技术的渴望与犹疑,对控制权的追问与幻想。
正如 Arbaugh 所说:“把这项技术推向数百人、数千人、上万人,只是时间问题。”
而时间,正在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