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和投资产品代币化的实践进展
作者:邹传伟;来源: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
2024年1月12日,“2024 第三届数字金融前沿学术会议”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办,清华经管高管教育中心协办。12日下午,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邹传伟博士就“香港证券和投资产品代币化的实践进展”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邹传伟博士从四个部分进行了分享:从代币化到数字资产;香港证监会关于证券和投资产品代币化的两个通函;香港代币化实践进展;关于代币化的猜想。
代币化核心逻辑在于将传统资产映射到可编程的区块链账本上,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和灵活操作。这一过程涉及两个账本系统的互动:传统账本和区块链账本。传统账本主要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不具备天然的可编程性。而区块链Token则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编程化操作,具备开放、点对点交易、交易即结算等优势。
代币化的过程包括将传统账本中的资产锁定,并在区块链账本中生成相应的Token。这些Token代表资产,Token的交易代表资产的流通。两个账本之间需要在静态和动态上保持同步,这是代币化的核心所在。通过代币化,我们可以用更灵活、更方便的方式操作资产,突破传统金融的局限。
然而,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一些不具备账本的资产,如车、收藏品等,由于其独特性和无法统一登记的特点,难以进行代币化。即使对于已有账本的资产,也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关键在于两个账本之间的同步问题。
此外,证券代币化还涉及金融基础设施层面的问题。证券交易涉及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等环节,这些都需要与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兼容。代币化后如何在法律层面兼容金融监管框架是很多行业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证券代币化试验主要集中在交易后处理环节,旨在提高效率和减少托管链条。投资者通常不会自己持有代币化证券,而是通过经纪商或专业机构进行交易。收益权代币化则是证券化和代币化的结合,将公司或项目的现金流打包成代币化产品输送给投资者。代币化的好处是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产品。然而,代币化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于香港的通函,代币化的证券本质上仍然是传统证券,只是增加了一层包装。因此,代币化本身并不会使产品变得复杂。对于代币化后产生的新风险,国际上通行的监管逻辑是“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除了满足传统的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外,还需要额外管理代币化造成的新风险。
对于投资和产品代币化,香港证监会持审慎态度。目前,证监会对投资产品代币化的一级市场(比如申购和赎回)较为开放,但对二级市场交易较为保守。香港证监会要求代币化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提供和非代币化产品一样的保护水平,并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在实践方面,香港代币化主要分为三类项目:政府项目、金融机构项目和金融科技机构项目.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板能让代币化证券投资产品非常流畅地跑通。在香港的普通法系下,代币化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需要市场机构和香港证监会去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