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紧缩环境下,AI应用方向面临的投融资策略微调
原文来源:AI投什么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01 重建紧缩环境下的投融资思维
从投融资的角度上,国内的生成式AI算是有些生不逢时,恰好处于股权投资行业资金青黄不接的低谷,别说跟移动互联网时代轰轰烈烈的创投高潮相提并论,就连当初计算机视觉风口期AI四小龙造就的资本声势,似乎都比当下抢眼得多。数量不多积极布局AI的投资机构也是以大模型优先,在AI应用层出手相对谨慎,而大多数投资人更是守着“一停二看三pass”的道路安全原则,市场上你说我不落地,我说你气氛组,充满着快乐的空气。
除了环境因素,AI应用本身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模型的能力,数据的局限和商业生态的难产,都加深了投资方,尤其是财务投资机构的疑虑。
其实目前这个情况,每个人都不想的。从大处说,在一个风口形成的早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泡沫,把整个行业吹起来。只有能拿到钱的创业公司堆积到了一定数量,才有概率从里面跑出让投资人快速赚钱的公司,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进入,带来正向循环,整个行业也能快速发展。从小处说,投资人投得出去才有业绩,创业者拿到钱才好度过开发周期。如果真的能大张旗鼓地拼命投,谁会不愿意呢?
既然不是不愿,那就自然有无法这么做的理由。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面对现状,少抱怨,多务实,早点放弃泡沫期的思维和行动惯性,重建紧缩环境下的认知和期望值,属实必要。
02 市场需要行业复合型团队和投资人
与大模型这种纯粹的基础技术产物不同,AI应用是一个横向领域,它的实用性必然体现在与其他行业的交叉结合。有些行业天然与生成式AI亲和力高,比如开发者工具、修图软件、社交,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下立即能够获得尚可的体验,而有些行业则没那么容易一眼看清结合点,有赖于大模型的进步和长时间的尝试投入。但无论如何,应用创业团队只懂AI是不够的,如果对所要结合的行业缺乏理解,就容易陷入所谓“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其实钉子并不少,但看着似乎每个钉子都可以敲,实际敲下去却发现纹丝不动。
当互联网大佬们说“每个应用都应该被AI重构”时,还有半句话藏在背后没讲:重构的人首先得特别了解这个应用,对应用所面向的领域有足够深的经验和认知。
在移动互联网的O2O创业高潮中,有过一句类似的口号“每个线下行业都应该用互联网颠覆”。在大笔资金和“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下,很多对线下生意毫无经验的创业者跨界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以为用移动互联网就可以降维打击一切,然后到处踩坑,天天反思,月月调整,资金散尽,一地鸡毛。
只能说那个时候条件够好,仍有少数公司可以在巨大的投资体量支撑下,硬挺着在一个垂直领域走完从头学习、试错、找到最合适的结合点、培养用户习惯直到规模化收入的全流程,比如打车和外卖。但这个条件如今绝不存在,市场上CDEFG轮的投资机构都成了稀缺品,谁来用金钱帮你买时间呢?
因此,对AI应用创业团队的要求远高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既得懂AI,又得懂相应的行业,团队从组建起就需要具备相对完整的经验,以尽可能缩短试错周期,降低踩坑成本。而作为投资人,同时要对创业公司的AI能力和在垂直行业的能力做出判断,同样需要复合型的行业认知。
03 不撞南墙不会回头的预期管理
近期常能听到的一种说法是,投资人喜欢一上来就问什么时候能产生收入。
这件简单的事能做为一个话题出现,即已说明投资和融资双方的心理预期差异大到何种地步,移动互联网时代投资人和创业者在烧钱拉升用户数和DAU上的一拍即合,早已一复不返。
收入问题背后隐含的意义是:如果我们投完后就找不到下一轮,咱公司可不会就死了吧?创业者通常很难对这样的疑虑产生共鸣,甚或觉得反感,因为既然选择创业,自然是看到的机会多于风险,但除了明星创业团队之外,在紧缩环境下证明机会真是机会并不容易,还要进一步要证明机会值这么多钱,就是难上加难。
理想情况下,为了以达成合作为目标,新环境中的预期管理应该是双向奔赴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要重新评估自身诉求,但关乎直接利益,接受现实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核心预期是估值,而估值预期往往受参照物的影响很大,“竞争对手做的比我差远了,估值都到了大几千万”,“谁谁当年还是我下属,我不可能比他估值还低”,此类想法很常见。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市场不断变化,投资人的信心也随之起伏,拿他人已经尘埃落定的投资来限制自己尚未到手的机会,正如刻舟求剑。
另一方面,投资人的预期管理难度更高,因为他们多一个选项:可以不投。在紧缩时期,对“钱花光了募不到”的恐惧压过了“错过这波就上不去车”的担忧,自然也抬高了对潜在投资项目的标准要求。这正是AI应用领域现在所处的情况,可以满足“既要又要也要还要”的创业项目还没有缺钱的投资机构数量多,观望情绪浓重是难免的。
唯一稍有转机的地方是,现在可出手的方向实在少得可怜,若一直持续下去,“以BC轮心态审视天使轮项目”的策略或会动摇,但不可能彻底转向。
04 寻求情绪稳定的伙伴关系
早些年的创投行业,喜欢把投资人和创业者比喻成婚姻关系,直到业内越来越频繁地目睹到惨烈的“离婚官司”后,就很少有人这么提了。不过,和婚姻确有类似之处,一笔投融资能否愉快地走到最后,双方的情绪稳定度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如今整个资本市场悲观预期浓厚,创投行业加倍脆弱敏感的环境下,能够时刻保持情绪稳定是尤为重要的品质。当意料之外的政策变动突然出现,当大模型的更新又压垮了一些市场,当媒体昨天刚鼓吹的方向今天就反思,理性冷静的伙伴可以帮你分析真实信息,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而相反的合作方只能令你恐慌叠加,导致在仓促间做出不合理的决策,甚至把压力转嫁到你头上。
与恐慌相对的是对AI领域过度乐观乃至亢奋,三天一次颠覆,五天一次划时代,信念固然是必需品,但务实更为可贵,把事情想的太简单经常会让人在遭遇挫折后转入另一个极端。媒体可以这样做,因为它们能从亢奋和恼怒的反复舆论转换中获得收益,而创业者和投资人则应该避免变得情绪化。
资金紧缩期里,难看的撕逼事件越来越多。找到一个至少能好聚好散的合作方,已经是投融资中起码的底线追求。
05 结语
总之,尽管生成式AI是个还处于发展早期的领域,但现阶段受市场环境影响,投融资中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成熟度要求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需要平衡自己的预期值和市场现状的矛盾,对环境变化和队友的意外时刻保持冷静,对外,同样要用这个标准去寻找和判断对方。毕竟,双方是要携手进入一个持久战的战场,对彼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李宗盛歌里说的好:“让我擦去脸上脂粉,让他听完全部传闻。”投融资亦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