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IMF阿德里安:疫情期间未见“财政货币化” 央行数字货币是发展方向

2020-05-17 17:03 0 比特币

  面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在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全球政策制定者采取了所谓“战时财政”的非常应对措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全球层面的财政刺激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P的10%,这一数额明显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刺激计划。

  而全球主要央行也“不惜一切代价”,且反应速度、力度空前。除了重启当年危机时的QE(量化宽松),美联储更是将购债范围扩大至高收益债,而英国央行直接为政府支出需求提供暂时性资金――这一切引发了学界关于“货币融资”(Monetary Financing,即央行直接从政府购买国债)的讨论。考虑到此次刺激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金额巨大,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的税收收入很难覆盖,随着欧美学者提议疫情导致的政府债务“无需偿还”,此前不无禁忌的“赤字货币化”开始正式进入政策辩论空间。同时,为了应对衰退,通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将“直升机撒钱”直接投放给企业、家庭和个人,也出现在欧美学界的政策建议清单之上。

  在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线上春季年会期间,针对疫情对全球经济、金融和银行体系的冲击、危机应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等问题,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

  在阿德里安看来,新冠疫情是10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目前失业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经济崩溃的速度之快前所未见。其长期影响在于,这会使得经济留下“疤痕”,例如违约率、失业率可能会造成更加长期的冲击。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一切可以缓冲疫情冲击的措施。“在这种极端的危机中,我不认为政策需要特别设置底线。”他称。

  针对学界讨论的“财政货币化”,阿德里安认为,当央行购买的是生息资产,资产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货币融资”。只有央行直接对政府提供融资,并在购买后将其转化为不可赎回的非生息“政府资产应缴款项”,才是“财政货币化”,而在疫情期间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针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阿德里安称,“我认为数字货币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也是未来支付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央行未来的运行模式。”

  全球面临百年来最严重衰退

  第一财经:当前全球面临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央行已经“不惜一切代价”,且反应速度、力度空前,对于金融市场而言,2008年金融危机式的冲击会否重现?

  阿德里安:此次全球央行行动非常迅速、激进。全球的财政行动也十分迅速、到位,例如美国、欧洲都推出了大型刺激政策,迄今为止,全球层面的财政刺激规模已达GDP的10%,货币政策刺激规模也很大。同时,银行资本金也比2008年更为充裕、流动性更好。但是,关键在于事态会否按照我们的基线情境假设前进,抑或是情况是否会变得更差,这仍待观察。

  就IMF的基线情境假设来看,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情况了,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增长表现,当然当时的情况更糟、萧条持续时间也更长。目前,经济活动急剧下滑,例如中国最早经历的经济突然停滞、餐厅无人光顾、马路上鲜有车辆行驶、工厂也不再运行,这种经济崩溃的速度之快前所未见,之后全球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长期影响在于,我们担心这会使得经济留下“疤痕”,例如违约率、失业率可能会造成更加长期的冲击。在理想情况下,在经济关闭后,只要重启,那么一切就会回归正常,但关闭的过程中会构成冲击,例如违约、失业,以及关停等可能会引发的企业破产,而这会导致更永久性的冲击。而且重启经济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即使暂时的关闭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经济损失。

  (注:4月14日,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其中基线情境预测2020年全球增长率降至-3%,与1月的预测相比下调幅度高达6.3个百分点。IMF预计美国2020年和2021年经济增速分别为-5.9%和4.7%,欧元区为-7.5%和4.7%,日本为-5.2%和3%,中国则为1.2%和9.2%。但还可能出现更坏的情境,IMF的预测是假设多数国家的疫情和必要防控行动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若疫情延续时间过长,实际情况会更差于当前的预测。)

  第一财经:尽管和2008年相比,全球的银行系统当前更为健康,但如果疫情长期持续,如何看待银行系统将面临的压力?

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