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央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首个金融区块链标准是怎么来的?

2020-03-18 00:44 0 比特币

  导读: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安全规范》出台的出发点是什么?具体安全策略因何而制定?对数字货币有何影响?未来是否还有其他金融区块链标准出台?

  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下称《安全规范》),从2月5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个金融区块链标准规范。

  《安全规范》出台的出发点是什么?具体安全策略因何而制定?对数字货币有何影响?未来是否还有其他金融区块链标准出台?

  围绕这些问题,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下称数研所)所长、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

  澎湃新闻:《安全规范》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什么?

  穆长春:为落实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银行的规划,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要求,在金标委和科技司支持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提出并具体组织,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共同参与起草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主要目标是为了规范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原有的安全技术规范难以适用于分布式账本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布式账本作为一种新的系统形态,通常部署在多个利益实体中,不同实体的管理制度以及安全风险考量不同,不利于分布式账本系统的部署和管控;二是分布式账本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性由系统中的共识节点共同维护,仅保障单个节点的安全性难以保证系统整体安全。

  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考虑我国金融行业中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调研了国内金融机构在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实际需求,使标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先进性及示范性;另外,通过《安全规范》的编制,在发挥数研所在区块链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参与单位的技术优势,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估,使《安全规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先进性和稳定性。

  作为我国金融行业首个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的标准规范,《安全规范》构建了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安全体系框架,可指导金融机构按照金融行业基本安全要求进行分布式账本系统的部署和维护,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大规模应用提供业务保障能力和信息安全风险约束能力,对产业应用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澎湃新闻:《安全规范》参与制定的机构大多数是传统金融机构,这一规范是否也适用于非传统金融机构?例如区块链公司、技术公司等。

  穆长春:《安全规范》梳理了在金融行业应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应满足的普适性的安全要求,适用于在金融领域从事分布式账本系统建设或服务运营的机构,并不局限于传统金融机构,区块链以及其他技术公司只要在金融领域从事分布式账本系统建设或服务运营,也就适用。

  事实上,参与起草的单位中,有互联网银行,也有互联网企业,还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测机构以及技术公司等机构。正是因为有不同类型机构的参与,《安全规范》才能够具备多视角,涵盖多需求,适应多场景。

  澎湃新闻:央行研发的数字货币设计是否能从《安全规范》中获得借鉴?

  穆长春:人民银行正在进行DC/EP的研发工作。DC/EP是由人民银行发行,并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的,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的,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的,并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可控匿名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体系。

  DC/EP在技术选型上采用成熟稳健技术并兼顾创新,综合了传统集中式架构与区块链技术优势,借鉴区块链技术核心内涵与优势,回避其短板。由于安全技术是相通的,因此DC/EP在进行安全设计时,参考了《安全规范》中的有关要求。

  DC/EP系统的建设本着长期演进、持续迭代的原则,不预设、不迷信任何一种技术路线,这种具备技术敏感性和前瞻性的实践,反过来也为《安全规范》的编制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