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创全球互信 为什么难以用区块链重构跨国信任?
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但在舆论场,相互指责的多,相互协作的少。尤其是以国为界,国籍歧视、种族歧视事件数量快速增加。
这次疫情,也让全球化受阻,产业协作从全球长链,走向区域短链。比如美国就打算将抗生素产业链全部设在国内,盟国都不行,而目前的美国有96.6%的抗生素都是从中国进口。
虽然全球脱钩是不经济的,但是很多国家出于政治考量正在走向这条路,而疫情给了他们借口。
上述这种指责、歧视、脱钩背后都是原有信任机制的崩塌。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标榜天然跨国,能否拯救国家间的信任危机?
谁来组织跨国的产业协作
很难想象,全球已经有40亿台机器在协同做一件事――挖比特币。作为一个非政府的跨国协作的项目,比特币已经走过11个春秋,发展成一个产业帝国,拥有3000万为之工作的“劳工”,这些人没有国籍、种族的歧视问题。
抛开比特币作为数字资产本身是否有价值不谈,其展现的大规模跨国“协同作战”的本领,证明了区块链的信任价值。
此次防疫,在单一市场区块链已经在一些场景使用。
互链脉搏统计,2月份,中国各个区块链企业开发了26个防疫、抗疫的区块链应用,旨在解决国内包括公益、公民身份、疾病申报、医疗数据互通、政务治理、金融互助领域的信任问题。
然而,在国际疫情蔓延后,竟然看不到一例跨国间的区块链应用。从需求端来看,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联防联控方面是有重要价值的。比如全球救援物资的收集、分发,可用区块链降低过程中的成本;对旅客旅行轨迹实施登记、追溯,区块链可帮助降低病毒传染风险;且若全球疫情去中心化的通报,也就不至于出现美国突然不披露各州具体确诊量的情况。
当前,中国区块链在疫情中的应用已开始产生具有实用性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尝试会积累经验,或在下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的企业愿意做这类业务,除了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区块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有买单机构;另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公司有业务落地,进而推动更多商业合作的动能。而跨国防疫的区块链缺位,核心原因就是缺乏商业动机。
摩根大通能组织200多家银行跨国协作参与摩根币、Facebook能吸引1000多家全球企业支持Libra新项目;IBM能够在航运贸易、食品安全、金融等每个领域联合数百家公司,其背后都有商业目的支撑。
原生的区块链项目,比特币、以太坊、瑞波等也组织了千万人参与,其发币的激励功不可没。
在没有盈利吸引的情况,全球的公共卫生区块链项目谁来出钱建设?最具公信力的恐怕是WHO、联合国。
这两家机构都对区块链非常认可,但经费都不宽裕。根据WHO官方网站公开披露的2018-2019两年预算显示,WHO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会费分摊与接受捐赠两种形式。其中,各成员国分摊的会费占到资金来源的17%,剩余83%来自于国家或者组织的捐赠。这造成其经费时高时低,且其用途会经过严格监督,很难快速用作区块链系统的建设。联合国经费是分摊制,由于某大国习惯性拖欠,联合国应该难以快速调整用于这种实验性的业务。
结论是依然很难。
2020年2月,福布斯2020年区块链50强名单正式发布,其中,“联合国”相当醒目。据互链脉搏统计,联合国开展了6个区块链项目,其中4个针对的是单一市场,包括:
1、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展开合作,旨在追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养猪供应链;
2、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会在尼泊尔开发用于汇款的区块链;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使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厄瓜多尔的可可供应链;
4、联合国对叙利亚难民使用区块链验证的虹膜扫描。
而联合国区块链项目中,跨国家市场的一个是2018年1月22日,联合国宣布成立CCC,联盟成员至少包含 32 个组织,将致力于利用区块链技术来维持准确的天气记录。